《中级有机化学》章末总结3
第三章介绍酸和碱,依然是基础知识的部分。
第3章 酸和碱
酸和碱作为试剂参与有机反应,许多反应只有在酸或碱催化下才能进行。有机里较常用的是Brønsted酸碱理论和Lewis酸碱理论,Lewis酸碱理论的范围更广,但有时也显得太过宽泛。
3.1 Brønsted酸碱理论
Brønsted酸是能给出质子的物种,Brønsted碱则是能得到质子的物种,酸给出质子后的酸根称为酸的共轭碱,同理,碱得到质子后的物种称为碱的共轭酸。
酸性的强弱可用$pK_a$定量描述:
$$
HA + B^- \rightleftharpoons A^- + BH \quad K_a=\frac {[A^-][HB]}{[HA][B]}
$$
$pK_a$不仅与$HA$的分子结构有关,也和测定环境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测得的$K_a$也不同,例如苯甲酸在水中的$pK_a$为4.2,在DMSO中的$pK_a$为11.1,在乙腈中的$pK_a$为21.51。
与水相比,DMSO具有较小的相对介电常数,较小极性的溶剂能更好地溶剂化$HA$,而不是$A^-,H^+$。所以低极性溶剂往往削弱酸的解离能力,而高极性溶剂会增加酸的解离能力。
酸分子自身的体积会影响溶剂化效果,大体积的共轭碱碱的溶剂化效果较差;但是大体积共轭碱自身由于体积增大,可以分散负电荷,导致结构稳定,称为体积效应(size effect)。许多因素的效果可能是相反的,通常最重要的是酸分子结构本身。
周期性和杂化类型都会影响酸性,例如s轨道成分占比越多,碳电负性越强,相应的酸性也更强。
取代基对酸性也有很大影响,主要是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这部分在基础有机里介绍很多了,我在此不多赘述。大多数情况下,不论取代基是吸电子基还是给电子基,邻位取代苯甲酸酸性比对位取代苯甲酸异构体的酸性强。
氢键对酸性也有很大影响,一个经典例子是邻羟基苯甲酸,邻羟基苯甲酸的酸性比其他异构都要强,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酸根存在分子内氢键,结构更稳定。
另一个例子是cis-丁烯二酸,一级解离后的酸根会形成分子内氢键,这使得一级解离增强,二级解离减弱。
构象对于含$\alpha-H$的羰基化合物的酸性有一定影响,烯醇互变要满足轨道方向性的要求,当$\sigma(C-H)$成键轨道和后面羰基$\pi^(C=O)$反键轨道呈90°时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电子才能从$\sigma(C-H)$填充到$\pi^(C=O)$,发生烯醇互变。
超强酸指的是那些酸性超过100%浓硫酸的酸,如六氟合锑酸,甚至可以质子化烷烃,生成氢气和碳正离子。
3.2 动力学酸性和热力学酸性
以硝基甲烷脱质子反应为例,在第一步被攫取质子时,经历一个过渡态,这一步反应的活化能称为动力学酸性,脱质子的活化能越大,动力学酸性就越弱。如果用同位素交换反应速率来衡量,动力学酸性越弱则交换速率越慢。
硝基甲烷脱质子后形成负离子,再共振形成$C=N$双键得到最终产物,原料和产物的势能差对应的是热力学酸性。因为酸碱平衡指的是酸和酸根之间的平衡,具有热力学特征。
3.3 碱和超强碱
在Brønsted酸碱理论中,碱的强弱可以用共轭酸的$pK_a$描述,$pK_a$值越大,共轭酸越强,碱就越强。
影响碱强度的因素包括溶剂化作用、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及立体效应,和影响酸性的因素相同。
根据IUPAC的定义,碱性强于二异丙基氨基锂(LDA)的碱称为超强碱。如果使用固有气相碱性(intrinsic gas phase basicity, GB)指标来判断,该值超过1,8-二氨基萘的碱被认为是超强碱。
3.4 Lewis酸碱理论
能给出电子对的物种为Lewis碱,能接受电子对的物种为Lewis酸。所有的Lewis碱都是Brønsted碱,但很多Lewis酸并非Brønsted酸,如$BF_3, AlCl_3, TiCl_4$等。
当$B(C_6F_5)_3$和三烷基膦作用时,由于空间位阻,并没有得到Lewis酸碱中心原子直接加合的产物,即没有$P-B$键的生成,而是得到了对空气和水稳定的两性离子,发生了五氟苯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这样由于空间位阻而产生的两性离子称为受阻Lewis酸碱对(frustrated lewis pair, FLP)。
一些FLP可以实现氢气的活化,可以实现一些无金属条件的氢解反应。
3.5 软硬酸碱理论
软硬酸碱理论(hard and soft acid and bases, HSAB)将酸和碱分别分为硬(hard)和软(soft)两类。硬酸/硬碱是指那些较高电荷密度、较小半径的粒子;软酸/软碱则是指那些低电荷密度、较大半径的粒子。
硬酸/硬碱一般具有小尺寸、高价态、低级化、大电负性的特征,软酸/软件一般具有大尺寸、低价态、高极化、小电负性的特征。
HSAB理论认为,通过“软亲软,硬亲硬”的结合方式生成的化合物更稳定。
( 软亲软是为了加强成键的轨道作用,扩大共价键性质;硬亲硬是为了加强成键的电荷相互作用,扩大离子键性质。 )
3.6 酸碱催化的反应
很多有机反应在酸碱催化条件下进行,如F-C烷基化和酯水解。
多数有机反应可看作Lewis酸和Lewis碱的反应,提高Lewis碱的给电子能力(提高HOMO能级),或提高Lewis酸接受电子的能力(降低LUMO能级),都将降低反应活化能,提升反应速率。
3.7 亲核试剂和亲电试剂
亲核试剂(nucleophile)是富电子物种,是电子对供体。亲电试剂(electrophile)则是缺电子物种,是电子对受体。
当一个富电子性物种和质子反应时,这一富电子物种表现出碱性;当这一富电子物种亲核进攻缺电子碳原子时,该物种表现出亲核性。亲核试剂表现的碱性和亲核性的变化顺序并不一定相同。
衡量亲核性强弱的一种方法是Swain-Scott方程:
$$
lg(k/k_0)=sn
$$
式中$k$为反应速率常数,$k_0$为标准反应(溴甲烷在水中的亲核取代)的速率常数,$s$为亲电物质对亲核试剂的敏感性,$n$为亲核性的强弱。
$n$越大则亲核试剂亲核性越强,$s$越大则亲电试剂越敏感,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的速率越快。
亲核性和碱性的强弱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包括电负性、立体效应、溶剂效应等。
亲核性是一个动力学概念,但一些双亲核试剂反应的最终产物有时取决于产物的热力学稳定性。
两可亲核试剂在发生亲核反应时具有一定的区域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可用HSAB来解释。
总结
截至到第三章,基本知识的复习就结束了,后面正式开始各类型反应的具体介绍,到时候应该比这些内容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