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章末总结10

第十章是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内容比较少。

10 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

10.1 沉淀-溶解平衡

对于难溶物来说,组成沉淀的两种构晶离子与固相之间存在动态平衡,以$BaSO_4$为例:

$$
BaSO_4(s) \rightleftharpoons Ba^{2+}(aq) + SO_4^{2-}(aq)
$$

其平衡常数为:

$$
K^{\ominus} = [Ba^{2+}]·[SO_4^{2-}] = K_{sp}^{\ominus}
$$

该平衡常数称为溶度积常数(solubility product constant),有如下通式(省略电荷):

$$
M_mB_n(s) \rightleftharpoons mM(aq) + nB(aq)
$$

$$
K_{sp}^{\ominus} = [M]^m · [B]^n
$$

构晶离子离开固体表面进入溶液的过程叫溶解(dissolution),与之相反的过程叫沉淀(precipitation)。该式表达的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中$K_{sp}^{\ominus}$只是温度的函数。

物质的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解的该物质的量,溶解度常常表示为单位体积饱和溶液中物质的质量。与溶度积常数可以通过一定步骤相互转换。

值得注意的是:溶度积只能表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而不能用来表示易溶物质和非电解质的溶解能力,它们只能用溶解度来表示;溶度积不受外加的共同离子影响,而溶解度会被影响;用溶度积比较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时,只能比较相同解离类型化合物的溶解能力大小。

类似于反应商,引入离子积$Q$(ionic product)的概念,它泛指难溶电解质中离子浓度的乘积。同样可以通过$Q$与$K_{sp}$的大小比较来判断溶解过程的方向。

沉淀-溶解平衡会因外加条件而移动,如外加离子、pH变化、络合物的形成等。

外加同离子是勒夏特列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加入同一种构晶离子时,沉淀溶解平衡逆向移动,使难溶电解质溶解度降低。

pH变化时,影响$OH^-$及弱酸酸根离子,拉动平衡移动。例如$Zn(OH)_2$、$Ag_2S$等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增大,而$AgCl$等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几乎无变化。

能与构晶阳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的络合剂使平衡正向移动,增大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如$AgCl$在高浓度$NaCl$溶液中会形成可溶性络离子$[AgCl_2]^-$。

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与难溶电解质构晶离子相同或不同均可)会增大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称为盐效应(salt effect)。盐效应产生原因是强电解质的加入增大了离子强度,从而使难溶物的溶解度增大。但是盐效应相比于同离子效应影响很小,几乎可忽略不计。

10.2 沉淀滴定法

沉淀滴定法(precipitation titration)是基于沉淀反应的滴定分析法,但是具有较多限制条件:沉淀溶解度小,组成确定;沉淀反应速率快,不易出现过饱和状态;共沉淀产生的沾污不致影响测定准确度;有合适方法指示滴定终点。

本节主要介绍了三种银量法: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

用$K_2CrO_4$作指示剂的银量法称为莫尔法,滴定终点的现象是产生砖红色的$Ag_2CrO_4$沉淀。莫尔法需要严格控制指示剂用量和酸碱性。

用铁酸铵$[NH_4Fe(SO_4)_2]$作指示剂的银量法成为佛尔哈德法,可分为直接滴定法和间接滴定法。直接滴定法用$Fe^{3+}$作指示剂,滴定终点现象是产生红色络合物,该法也需控制滴定终点附近的铁离子浓度和酸碱性;返滴定法滴定卤离子时先加入过量$AgNO_3$,再回滴过量银离子,同样使用$Fe^{3+}$作为指示剂。佛尔哈德法最大优点是滴定可以在酸性环境中进行。

用吸附指示剂(adsorption indicator)指示滴定终点的银量法称为法扬司法。吸附指示剂的阴离子被带电荷的胶体微粒吸附后颜色产生变化,可用来指示滴定终点。使用法扬司法时,应当选择适合使用吸附指示剂的滴定条件:加入胶体保护剂;控制酸度和待测离子含量;采用合适的指示剂等。

10.3 重量分析中的沉淀

重量分析法(gravimetry)是通过准确称量获得分析结果的一种方法,称量前需要通过适当方法将待测组分与杂质组分分离,并使之形成合适的称量方式。

实验中应综合考虑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做到趋利避弊。

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此类沉淀应在室温下过滤;对溶解度很小的无定形沉淀而言,一般趁热过滤并用热洗涤液洗涤;溶剂也会影响溶解度,根据相似相溶,无机物沉淀多为离子晶体,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一般比水中溶解度小;沉淀粒度的增大利于降低溶解度,因为大晶粒的比表面积小,吸附的杂质量也少。

沉淀按形态可粗略分为晶形和无定形两大类,晶形沉淀易于过滤和洗涤,重量分析中首先总是希望得到这种沉淀。冯·韦曼(V. Weimarn)用过饱和度概念将浓度和溶解度统一起来,得到沉淀分散度(表示颗粒大小)的公式:

$$
分散度 = K \times \frac {Q - s}{s}
$$

式中K为与溶液性质有关常数,(Q-s)为过饱和度,Q为加入沉淀剂瞬间溶液中构晶离子浓度,s为表示沉淀溶解度。

该式表明,热溶液(s较大)、稀溶液(Q较小)、加入沉淀剂时不断搅拌(降低溶液局部过饱和度)有利于形成分散度较小(颗粒大)的沉淀。

降低溶液过饱和度的一种方式是均匀沉淀法。即加入某种不能与沉淀剂直接反应的试剂,通过它本身的反应使沉淀缓慢生成析出得到方法。例如通过加入$NH_3$改变溶液pH来使沉淀缓慢析出。

为提高重量分析准确度,要尽可能减少共沉淀和后沉淀等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总结

无机化学对于本章内容要求限于前半部分的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后面的沉淀滴定依然是分析化学的内容。如果这样来看的话,其实篇幅还是比较少的,毕竟这章原理算好理解,重在动手计算。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章末总结10
http://argon-gas.top/p/65228.html
作者
Sun
发布于
2022年12月5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