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
因为陈春成的那本小说了解到了博尔赫斯,于是找了本他的小说看。然而看不懂。毫不掩饰的晦涩和抽象,佐以大量的文学典故和作家人名,作品(还是国外作家),用近乎谜语般的描述表达难以琢磨的哲学内核。但是我还是打算写写读后感,记下来为数不多的收获。
剧透警告
1.关于故事
《小径分岔的花园》为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七篇短篇,包括《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环形废墟》、《巴比伦彩票》、《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通天塔图书馆》、《小径分岔的花园》,其中又以《小径分岔的花园》最为知名。
乍一看这些题目不知所云,有的甚至不像小说(如《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作者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这个集子里的七篇故事不需要很多诠释。第七篇(《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侦探小说;读者看到一桩罪行的实施过程和全部准备工作,在最后一段之前,对作案目的也许有所觉察,但不一定理解。另外几篇是幻想小说,其中的《巴比伦彩票》有象征主义色彩。
…
《环形废墟》纯属虚构;《<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的虚构成分是它主人公的命运所决定的。
…
编写篇幅浩繁的书籍是吃力不讨好的谵妄,是把几分钟就能讲清楚的事情硬抻到五百页。比较好的做法是伪托一些早已有之的书,搞一个缩写和评论。
…
我认为最合理、最无能、最懒惰的做法是写假想书的注释。《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和《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便是这类作品。
从序言中可以发现,那些看起来像是正经文学评论的作品实际上也是虚构作者的虚构作品的评论,假借虚构作者之口说自己的话而已。
从序言也能体会到博尔赫斯叙述的强烈风格:概括、凝练、犀利、幽默和抽象。本书序言大概是全书最易读的部分了,因为博尔赫斯很“贴心”的对各个篇目做了简要阐释。然而读完全书后回来再看,才发现这不过是个人的谦虚而已。
很多篇目我都看的蒙蒙叨叨的,个中滋味还没尝到,因此只能做部分篇目的读感。
《通天塔图书馆》
六边形的图书馆无穷无尽的向四周延申,任何一个六角形都可以是它的中心,而它的圆周远不可及。每个图书馆中都有数目严格一致的书籍,每本书的页数,行数,字母数全都相同,然而绝大多数的书的内容只是无意义的字母随机出现而已。
不妨说这是一个“字母的迷宫”,但这些无意义的随机字母中偶尔也会出现那么一句能够读懂的话。
某天,一位图书管理员从偶然的例子中发现了图书馆的基本规律:书籍是无限的,书中的所有元素(包括字母,标点和空格)随机排列的数目很大很大,但终究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所有文字所能表达出的一切:包括将来的详尽历史,图书馆的真实目录,千千万万的假目录,证明假目录是假的证据,你死亡的真相,所有的书籍的各种版本。——一切的一切,都在图书馆中能够被找到。
这样想来,似乎一切个人或世界的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那么宇宙中的一切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希望。
千千万万的人涌入图书馆想要找到他们的答案,但是他们疲于奔命的结果只有一个:失败。
书籍无限,从中找到正确的一本无异于海底捞针。过分的希望变为了过分的沮丧:图书馆的某个书架上有一本包含真理的书,但却永远不可能为人企及,这种想法无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寻找真理之书的人们分为了两派,无论是提出彻底打乱文字符号的一派,还是不分青红皂白焚毁无用书籍的一派,他们所有人所作出的全部努力在无穷无尽的图书馆面前不值一提,微不足道。图书馆将继续存在下去,青灯孤照,无限无动,藏有珍本,无用不坏。
博尔赫斯通过这样一种设想,向我们揭示了世界(或者说宇宙)的所有可能,但是结果是悲观的,即使真的存在这样一本“全书”也不会有人能得到它。
正如宇宙,即使某一天人类灭绝,宇宙仍将继续存在,而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也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视角缩小到世界,每一个个体正如图书馆中的一本书,即使个体再独特,它的消失对世界本身不会有任何影响。
图书馆中无限无序的文字构成了“宇宙”,但文字的组合(也即书的可能数量)是有限的,同样的书籍也许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就形成了有序,宇宙的秩序。这是一种美妙的希望,不过人类也并非永恒,大概不能像博尔赫斯想象的“永恒的旅人”那样穷究宇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中,透过有序的语言文字去尽力追求真理。
《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
在作品中虚构人物是博尔赫斯的常用手法,借虚构人物的虚构作品抒发自己的文学或哲学观点。这篇就是如此。博尔赫斯虚构了一位作家好友:赫伯特·奎因,并且为他的几部“作品”撰写了一份作品分析。
《迷宫中的上帝》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念,即侦探小说给出一个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最终真相不在书中,而在书外,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让读者自己成为比书中侦探更细致严谨的侦探,颇有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感觉。
《四月三月》则是一部逆行枝蔓的作品,故事并非倒序发生,颠倒的只有叙事结构。第一章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清晨,之后的章节则都是更早发生的事,第一章统领全篇。
《秘密的镜子》是英雄喜剧,但结构是完全并列的,可以说是平行时空的两种可能,也是博尔赫斯的惯用手法。
而最有趣的莫过于《陈述》,作者正是从这篇小说集中汲取了灵感,从而创作了《环形废墟》一文。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有趣之处,奎因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而作者因为他自己虚构人物的虚构作品而写出了另一篇文章,恰好那篇文章(《环形废墟》)同样也是一个循环的圈,十分耐人寻味。
《环形废墟》
一个可以塑造梦境的老魔法师借助火的力量花费了一千零一个秘密的夜晚塑造了一个男孩模样的幻影,他让男孩逐渐熟悉现实,但又不想让他发觉自己是幻影。
直到男孩终于进入现实,由于他不会被火灼伤,于是被人供奉为魔法师。老魔法师处心积虑地隐藏男孩是幻影的事实,但是他没想到同样的现实在他身上重演。
某一年的某一天,大火焚毁了老魔法师居住的庙宇,但火焰却没有伤到他,这时他宽慰地,同时害怕地发现了他自己也是别人塑造的幻影。
这是一个精妙的循环故事,第二遍读来文中有许多细节不断强调老魔法师的宿命。
如此想来也许这只是无限个循环中的一轮,同样的故事也许会在男孩魔法师的身上上演,也会继续无限重复。
我读完后,看到书评中一句话觉得十分贴切,这是一场“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梦,充满了宿命论的悲剧感。魔法师给虚幻以真实,然而他自身的真实却为虚幻。
《小径分岔的花园》
这篇本质上是一部侦探小说,但是博尔赫斯已经完美的预判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读者看到一桩罪行的实施过程和全部准备工作,在最后一段之前,对作案目的也许有所觉察,但不一定理解。
故事讲述了潜伏在英国的德国间谍余准为了暗中传递英军目标的轰炸城市艾伯特的信息,刺杀了与城市同名的一位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借此引起轰动达成目的。
当然博尔赫斯的小说不会写的如此浅显,“小径分岔的花园”才是本文的议论核心和重点。
主人公余准的曾祖父彭㝡曾尝试写下一部比红楼梦更为宏大的巨著,书中人物选择了所有可能,所有可能全部在不同的时空中上演,正如小径分岔的花园一般分叉通向不同的未来。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是时间。
在书外的世界中,或许同样存在无数的可能,只是在这个时空中,主人公余准不得不杀掉汉学家艾伯特,又不得不被追捕他的马登上尉逮捕施以绞刑。尽管时空无数,但是余准不得不违背自己的理性和内心做下杀掉艾伯特的决定,因此他才滋生了无限的悔恨与厌倦,或许还有深深的无能为力。
2.关于作者
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 翻译家。有人评价他的作品:“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作家还是在高中作文的作文素材里,看到小径分岔的花园作为引用例,于是我记了下来。
第二次看到他的名字是在陈春成小说的书评中,评价他的语言“受博尔赫斯影响很深”。因为我很喜欢他的小说,所以决定抽空看一看博尔赫斯的相关作品。
初读之后感觉什么都没看明白,云里雾里一团。他的小说中充满了许多哲学的思考和奇特的想象,尤其钟爱神秘,无限,循环,虚幻一类的概念和相关的意象。而小说的情节脉络却不是非常明晰,正如上文的评价一样,“诗一样的小说”。
《小径分岔的花园》大概是博尔赫斯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集也正如其名,讲述了许多有关无限时空的虚构故事。他以隽永的文字塑造出一个个幻想中的人物和情节,却又无比真实生动,让人难以分辨。
更加重要的或许是他字里行间隐藏的哲思:宽广宏大、包罗万象。篇幅精简的小文章却能成大气候,笔力深厚。
看完博尔赫斯之后,再想想陈春成的文字叙述,的确是有些博尔赫斯的影子,同样是平实的语言构建出奇妙的幻想,讲述引人深思的小故事。但是博尔赫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恐怕是很难模仿的。
博尔赫斯还有很多著名的诗集,其中的名句常常有凄美之感。本书的几篇文章大体上的结局基调也都是偏悲剧的,充满了一种命中注定的悲剧感,这或许与他的哲学理解有一定关系。
最后摘几句书中原文,也许可以从中窥见博尔赫斯风格的一些碎片:
那个星球上的人认为宇宙是一系列思维过程,不在空间展开,而在时间中延续。斯宾诺莎把引申和思维的属性归诸心理学的无穷神性;特隆人不懂得把前者和后者相提并论,前者只是某些状态的特性,后者则是宇宙的地道的同义词。换一句话说,他们不懂得空间能在时间中延续。——《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那天黄昏,他梦见了塑像,梦见它有了生气,在颤动:不是虎和马的、难以形容的杂种,而兼有那两种动物的性质,同时又是一头公牛、一朵玫瑰、一场暴风雨。——《环形废墟》
巴比伦人生性不爱投机。他们尊重偶然性的决定,捧出自己的生命、希望和惊恐,但从未想到要调查其扑朔迷离的规律和揭露规律的旋转星体。——《巴比伦彩票》
我不无诡辩地想,我怯懦的顺利证明我能完成冒险事业。我从怯懦中汲取了在关键时刻没有抛弃我的力量。我预料人们越来越屈从穷凶极恶的事情,要不了多久世界上全是清一色的武夫和强盗了,我要奉劝他们的是:做穷凶极恶的事情的人应当假想那件事情已经完成,应当把将来当作过去那样无法挽回。——《小径分岔的花园》
3.后记
读这本书让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必须一边读一边写读感,要不然全书看完什么也记不住,什么也写不出了。
尤其是这种情节不是那么明晰,内容又很晦涩的书。重读一遍耗时耗力,而且很打击看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