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读后感

假期的第一本书,记录读后感。

剧透警告


1.关于故事

《人生海海》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传奇人物上校错综复杂却充满传奇,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离奇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出了几个重要人物和人物间关系线索,围绕着上校身上的种种谜团所生发的故事;第二部分则着重刻画“我”的爷爷应对种种流言的所作所为,细致描写了人生百态,同时借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老保长之口补充上校的身世之谜;第三部分则是在“我”长大还乡后,得知上校已经在批斗会中疯掉,后通过上校的妻子林阿姨解开所有疑团的故事。

小说情节设置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围绕上校身上“古怪”的特点引出一个又一个谜团,层层分析,抽丝剥茧,让人读的欲罢不能。这种谜团的设计足够吊人胃口,令我在读时能足够投入,迫切地想揭开真相。

语言上,文章的前大部分都是以“我”一个小孩子的视角来写,所以语言平白易懂,剧情的推进也主要是靠“我”的亲身见闻和他人口述,富于地方风格和时代特色。书中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而且能很好反映出人物的特点,例如爷爷外号叫做“老巫头”,即指爱讲大道理的人,就常满口俗语谚语;再如老保长性格放荡,语言对话中就少不了性器官;父亲外号叫“雌老虎”,是指他话少却脾气暴躁,因此他说话很少且断断续续不成句。

小说的叙述语言多短句,同时常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和其他人的一些描写,虽然有些时候显得错杂,但显得很真实,尤其在讲故事的时候能很好吸引读者兴趣。

叙述视角多而零散,关于上校身世的故事也是断断续续,并非线性而是跳跃的,残缺不全的,需要读者自己捋顺和连贯。尽管如此,故事线仍不散乱,上校的人物形象也逐渐清晰鲜活,连带着也刻画出其他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曾经风光威武的上校却因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秘密而发疯,曾经聪明睿智的爷爷却因畏惧人言而上吊自杀,曾经沉默有力的父亲却因虚无的恐惧而变得麻木畏缩,特定时代环境下的每个人都难逃悲剧命运,而直面残酷的生活需要勇气,需要一种“人生海海”的英雄主义。

小说试图通过上校这个传奇人物的经历作为小切入点来探讨命运,人性等宏大话题,以上校,父亲,爷爷,林阿姨等人的悲剧与磨难为原本呈现中国传统的抗争“天命”却又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悲剧,让人掩卷唏嘘同时不禁深思悲剧根源以及其背后的对于生活的真正热爱和勇气。

人生海海

2.关于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还是比较多的,且不少人物都有个外号,一方面符合乡里乡村的称呼人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很好概括了人物性格。

上校蒋正南

他是故事的中心,是一个传奇英雄,也是一个悲剧命运的普通人。他勇敢豁达,机智果断,幽默风趣,他当过国民党军医,医术高超,使用一套金子打的手术器具,被誉为“金一刀”。他为抗击日寇,作为特务前往上海,潜伏多年赤诚不改。他后来又救了解放军一位大首长的命,投诚加入解放军,走南闯北,军功赫赫。但他也受尽折磨,因为被日本鬼子俘虏而被耻辱地在肚皮上刻字,烙下一块心病;因为爱猫错过了投诚解放军良机,差点被判刑;因为被人算计,被诬陷,从英雄模范变成普通人被遣返,荣耀,地位,名誉全部归零,还被人说成是太监;在文革时期又因为曾任国民党军官而被批斗,吃尽苦头,最终因为肚皮上被刻字的心病而彻底发疯。

双家村的人们对上校很敬重,因为他乐于助人,遇事又总是有主意,虽然人们嘴上不说,甚至有人背地里还叫他太监,但是上校的人缘在村里其实非常好,这正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也反映了为什么爷爷把上校出卖后,人们对“我”一家的态度变得比之前传“鸡奸犯”谣言的时候还要恶劣和狠毒。

但他不是一个完人,他风流成性,心高气傲,但这使上校的形象更“接地气”,增添了一些人性,让传奇叙事增添了几分可信度。虽然最后也未能跨过自己的心理防线,但上校无疑是作者想要塑造的具有英雄主义的人物,是反抗命运的英雄。

老保长

外号叫老流氓XD,成天三句话不离女人。年轻是鬼子的伪保长,但是他只吃汉奸饭,不做汉奸事,算有良心。后来与上校发生过一些过节,因此记恨上校,并编造了上校变成太监的谣言。

几年之后,上校回乡与他结清旧账。老保长阴差阳错间跟随着上校去上海吃喝嫖赌(笑,染上赌瘾败光家业,被上校托人偿还欠款,于是成为上校的忠实拥护,虽然嘴上一口一个太监的叫,但心里实际上是很敬重的。

同时,老保长作为几乎唯一一个了解上校上海特务工作的几乎全部过程的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剧情的作用。同时,作为一个“喝醉酒能把肠子吐出来的人”,把上校身世的这些秘密能守口如瓶几十年,也体现了这“老不正经”的难得正经的一面。冒着得罪红卫兵的风险在批斗大会上保护上校,也体现他身上(藏得很深)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父亲

外号叫雌老虎,话少,脾气暴躁,和上校关系很好,从小一块长大的(青梅竹马,用村里的人的话说:“谁不知道他俩好的像一对鸳鸯。”正是因为父亲和上校的关系,才会有父亲为上校报仇捉弄小瞎子的事,才会有之后被小瞎子诬陷的剧情。父亲在得知爷爷出卖上校后,愤怒至极,不惜与爷爷翻脸绝交。

后来的几十年,家里的人一个个死去,父亲因此变得疑神疑鬼,担心家里有鬼,更担心鬼来追杀我。在我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故土之后,父亲反而阴沉的催促我不要在家里久留,直到第二天在上校家里才告诉了我在我离开之后的事情。父亲是个勇敢的人,但此刻他已经被严酷的现实吓怕。

爷爷

外号叫老巫头,即指爱说教,满嘴大道理的人。和老保长是一对舌头冤家,嘴上虽然互相挤兑,但实际上是一辈子的好友。爷爷是一个很传统,很保守的人,对上校的态度表面上恶劣,叫他太监,暗地里也是敬佩他的。但是小瞎子污蔑上校和父亲是鸡奸犯,让爷爷无力去面对乡亲的猜忌和怀疑,最终把上校向公安揭发以求内心宁静,却没想到反而更被乡亲们唾弃。事事精明的爷爷这一次却糊涂地栽了跟头,愧对乡亲的他最终选择在猪圈里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也许并不能完全怪他,人们的猜忌像把尖刀,那些若有若无的传言时不时的从耳畔吹过,让爷爷一阵阵羞愧难当。他选择了揭发上校,他认为这是摆脱流言的最好方式,是对全家人的保护。世上没有不通风的墙,爷爷的行为被发觉之后招致了全村人包括父亲的诘难,尽管他已是年近百岁的老寿星,但是一个心惊胆战的人无论如何是享不到这福寿的。

小瞎子

他本人并不瞎,只是因为他父亲是个瞎子,所以村里人这样叫他,是本书中为数不多的反面形象。在文革时期,他当上红卫兵审问上校,因为发现了上校腹部刻字的秘密而被愤怒的上校隔断舌头,挑断手筋,不能说不能写,几乎成了残废。但也正是他因为被父亲报复,才想出污蔑的方法来抹黑父亲和爷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在他身上,既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盲目狂热,又有污蔑他人的用心险恶,直到最后也不曾悔改,仍在故意欺骗“我”,抹黑我的父亲,小瞎子是本书中人性恶的一个缩影。

林阿姨

她是上校曾经的战友,后来在上校疯掉之后成为了他的妻子,负责照顾他的衣食起居。她从未向其他人提及她的身世,因为她对上校尽心尽力的负责实际上是她的赎罪。

她小时候在逃难途中遇到日本飞机轰炸,其他家人不幸遇难,只剩她和大哥相依为命。后来她大哥加入国民党抗击日寇不幸去世,于是就只剩她一人。她也在几年之后加入了国民党当上了护士,阴差阳错的成为了上校的战友,也萌生了对上校的爱恋之心。她对上校有着深情的,甚至狂热的爱,她早已成为举目无亲的孤儿,太需要一个人能够爱她。但林阿姨却被医院外科主任设计欺骗,不仅让她误把上校举报,也耽误了她一生的幸福。

虽然是她的举报信才让上校身份尽失,但她也是受害者,被内科主任当枪使的可怜人。上校发疯之后智力仅相当于六七岁的儿童,林阿姨为了照顾他煞费苦心,心力交瘁地顽强又麻木的活着。

3.关于作者

麦家无疑是一位开创者。

凭借着《解密》《暗算》《风声》等作品开创了谍战类小说的新篇类,也收获了各种奖项荣誉,在十余年的冷板凳之后,麦家终于迎来了他自己的成功。

而他不止满足于此,他仍在开创与破格,于是才有了这部《人生海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

因为他辛酸不幸的童年给他带来的阴影,麦家的写作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逃避童年。而当他终于以年龄和成功想要与故乡,与童年,与父亲和解时,却再也没有机会了。于是他写了《人生海海》这本书,以“补上内心破碎的一角”。

而这本书中所反复提到的“英雄主义”,正是麦家想要探讨的精神内核: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叫勇气。想要与过去和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到过去,探究过去,面对归去,才能更好重新出发。

毕竟人生海海,失败可以重来。

4.后记

大概6月二十几号就看完了,然后就一直摸,想起来就写一点,然后就不断遗忘。一直到7.8才全部补完。

挺痛苦的,忘了之后就不得不再去熟悉一下文,写读后感还是应该一口气全倒出来会比较好。


《人生海海》读后感
http://argon-gas.top/p/24168.html
作者
Sun
发布于
2022年6月24日
许可协议